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一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由华南理工何镜堂院士团队主创设计




“中国气派、文明力量、时代格局”

何镜堂院士再出力作


4月22日,《新闻联播》报道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凤凰卫视、河南卫视、郑州电视台、河南省18地级市广播电视台及县级融媒体中心对大典全程直播,人民网、新华网、央视频等10余家媒体全球网络直播。



光明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信息时报、中国教育在线等媒体也来校采访,羊城晚报、新快报更以头版或整版方式予以报道。



据报道,今年的大典主题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海内外华夏儿女循着祖先的足迹,汇聚黄帝故里,共拜始祖轩辕黄帝,祈福祖国繁荣昌盛,祝愿世界和平和睦。



在直播过程中,经过规划提升、首次全面开园的黄帝故里园区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而其详细规划、建筑单体、室内设计及园林景观,正是出自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及其团队之手。


园区新貌首次全景式呈现


黄帝,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他统一华夏,肇造中华文明,被尊为“人文初祖”。大量文献记载,黄帝降于新郑的轩辕之丘。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新郑就有农历三月初三顶拜轩辕的习俗。2006年,新郑一年一度的拜祖活动升格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2008年,拜祖大典仪程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起,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年年举办,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盛大节日。


2020年5月起,黄帝故里园区提升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是华人翘楚集体智慧的结晶。除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团队负责园区的详细规划、建筑单体、室内设计及园林景观之外,其前期总体规划由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古建筑专家郭黛姮担纲;铜装饰、建筑铜工程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领衔;黄帝像重塑工程由中央美院孙伟、段海康教授等创作,国家非遗石雕技艺传承人刘红立大师雕刻完成。


在拜祖九项仪程开始前,举办了简约质朴、庄严肃穆的开园仪式。伴随着何镜堂院士团队成员陈子坚的讲解,黄帝故里园区的新貌也首次全景式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设计团队成员陈子坚(右2)参加活动直播



“大巧若拙,自然成器”


何镜堂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园区的整体设计遵循“大巧若拙,自然成器”的理念,运用简洁而古典的营造工法再现传统建筑的美感,同时也运用现代的手法展现建筑的时代性。


全新的黄帝故里园占地40公顷,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主要分为故里广场、寻根门广场、同心广场、故里祠静心园、拜祖广场、轩辕丘和黄帝文化花园区七大部分。



故里广场作为黄帝故里园区的“前客厅”,以黄河“几”字弯水景造型为主线,将接旨亭、老城记忆等历史遗存予以保留,点缀其间。黄帝宝鼎、牌坊中轴布局,充分展示新郑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变迁,唤起人们对老城生活的美好回忆。


寻根门


寻根门广场是神圣庄严的拜祖仪式的起点。寻根门代表着千家百姓归宗之门,从传统牌坊中提取意象,三开间,紫铜瓦庑殿顶,685根椽子交叠,象征了华夏儿女团结一体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寻根门延伸到轩辕殿的拜祖道长达500米,宽18米。这条纵贯南北拜祖道的中心甬路,由二百多块巨石铺就,石面弧形,彰显天地之轴。



系祖坛


跨过寻根门,迎面而来的便是同心广场。三层高台垒成的系祖坛与周围的树林方阵形成内圆外方的格局,蕴含中国传统理念。系祖坛意为心系始祖的礼天之坛,四周水系环绕寓意四海。正中设天心石,环砌九块石板,以九九之数向外每环增加九块,合计九环表最高尊崇。栏板石上阴刻二十四节气,以致敬黄帝所开创的中华农耕文明。


仪门


拜祖广场


跨过轩辕桥,会看见一座红墙绿瓦的古建筑——故里祠,它始建于汉、修葺于明清时期,是国家文保单位。轩辕桥下同时保护和展示着明代的古轩辕桥遗址,述说着拜祖中轴的悠久历史。故里祠左右设置静心道,列植银杏,静谧庄重。经东西仪门即进入拜祖广场,宏大的广场与雄伟的轩辕殿即刻呈现于眼前,瞬间给人以豁然开朗震撼之感。



轩辕殿


轩辕殿是整个黄帝故里园区的核心建筑,设计凝练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经典要素,整体以石材、紫铜为主材建设,殿内设计有九丈穹宇。新塑黄帝像端居殿中央,地面环铺五色石。轩辕殿台阶分别铺设了九龙献瑞、山河永固、五谷丰登三层浮雕,设有象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圣火台。轩辕殿的背后为轩辕丘,主峰高39米,以一主四从的山势环抱轩辕殿,山上终年常青,四季有景。


拜祖长廊


设置在拜祖广场四周的拜祖长廊,意为血脉相连、同心之廊。长廊周长700米,共设4座仪门、两座方亭,内侧以高六米,重达18吨的62根整块花岗岩石柱形成通透柱廊,外侧以26幅大型浮雕讲述轩辕黄帝的丰功伟绩。长廊共有56间,象征56个民族的血脉相连,


园区鸟瞰


黄帝文化花园区位于拜祖广场两侧,以五行万物的种植理念,辅以微地形的塑造,与轩辕丘一道形成山环水抱的总体景观布局,并通过步移景异的景观营造,与拜祖长廊内外交相呼应,体现了中华文明所追求的“生生不息,自然和谐”之美。



打造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团队对能承接黄帝故里这一项目感到十分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黄帝是我们的祖先,所以团队深知肩上承担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从始至终都心怀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崇敬心情去推动项目展开。”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何镜堂院士说道。


何镜堂院士团队接受光明日报、羊城晚报等媒体采访


何镜堂院士用“中国气派、文明力量、时代格局”12个字总结了黄帝故里园区提升工程的设计特点。他指出,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从未中断,离不开其中的核心概念,比如从黄帝文化中开始或者延伸出来的“自立自强”“厚德载物”“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等,“所以我们的建筑设计也应该体现这种精神,通过空间序列把这种文化的张力凸显出来。”



在他看来,黄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文化之源,他和团队希望将黄帝故里园区“打造成为一个具备永恒性、纪念性的建筑群,成为华夏儿女拜祖圣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让前来拜访游览的人们可以透过建筑,了解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以及黄帝文化的起源与传承。


黄帝故里园区也再次生动展现出何镜堂院士的设计理念——“两观三性”。“两观三性”分别是指建筑的总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还有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何镜堂院士团队讨论设计方案


何镜堂院士认为,创新绝不是脱离建筑本质去追求形式的新、奇、特,而是要贯穿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兼顾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建筑的“三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则体现建筑精神和发展。任何建筑的构造都要从整体出发进行构思,根据不同的要求做出正确的决定,彰显建筑的地域文化及主体特色。


何镜堂院士表示,设计团队将“两观三性”的理念运用在黄帝故里的规划中,将地域文化与时代背景融为一体。以轩辕殿为代表的故里园区建筑,风格不拘泥于具体朝代,对中国传统及当代建筑融汇并蓄,超然于时间地域观念,以反映先祖所开创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繁荣昌盛。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图:华工建筑设计研究院

文:赵求知 羊城晚报 新快报

视频:建筑设计研究院 羊城晚报

微信编辑:鲍恩

初审:卢庆雷

二审:张征

终审:邹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世界读书日来了!八大主题活动邀你一起参与!

华南理工大学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

计划招生68人!华南理工大学2023年江苏省综合评价招生简章

计划数增加12人!华南理工大学2023年山东省综合评价招生简章

“分享”“点赞”“在看”,记得一键三连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